建國前梅州開辦女校概況
梅州地區特別是梅縣,素有“文化之鄉”的譽稱,教育甚為發達,女子教育也較早興起,因而婦女文化素質相對較高。但就女子教育開始興起的1898年至1949年,能接受正規教育的女子實是寥寥無幾,絕大部分婦女特別是農村婦女,仍是文盲。
1898年以前,梅州尚無一間女子學校,在“男女授受不親”、“女子無才便是德”等封建禮教的束縛下,婦女喪失就學機會,即使是出生于“詩書之家”的女子,其家長也只能請塾師或自己教女兒識幾個字,讀一讀“四書五經”、“烈女傳”之類的書。
1898年(清光緒二十四年),梅縣著名女詩人葉壁華目睹了婦女沒文化之苦,深感不平。在“維新”思想的影響下,她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,在地方開明人士的支持下,以梅城原“培風書院”為校址,創辦了梅州第一間女子學校一一“懿德女校”,開梅州創辦女校之先河。懿德女校屬公立學校,教學以文學詩詞為主。該校開辦之初,招收的學生僅30多名。
懿德女校開辦之初,受到封建衛道士的諷刺、誹謗和打擊,那些人張貼歌謠,說什么“懿德女學校,做事真荒謬,婦女鬧讀書,該了!”、“懿德女學堂,校舍變土娼,同入來暗約,出堂!”但葉璧華堅定信念,堅持要辦好這間學校。梅州女子教育由此而興起。
此后,梅縣“耕耘小筑”女校、崇實女校、嘉善女校,梅縣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、廣益女子學校。心光盲女院(心光女子學校)、桂里女校,興寧縣懿微女校、懷德女校,大埔縣立女子小學校等先后開辦。由是,梅州女子入學者日眾,不少女子走出家門,公開上學。
1905年(清光緒三十三年),梅縣的梁浣春在梅城北門外以曾氏別墅為“耕耘小筑”女子學校,是梅州第一間私立女子學校。該校開設國文、算術、常識、手工四門課程。開辦初有學生30余人,年長者30多歲,午幼者六、七歲,她們中有的是年輕寡婦,有的是丈夫外出謀生而痛感不識字的苦惱小媳婦,也有家庭經濟較好而家長又較為開通的女孩子。
1907年開辦的梅縣嘉善女校,招收了一部分寄宿生,更有母女同校就讀的,時被傳為佳話。
這些學校的開辦,為推動梅州女子教育,提高婦女文化水平打下了一定的基礎。受此影響,梅縣的松口、畬江先后開辦女子學校,成為農村辦女校之先驅。
1917年,梅縣松口女子學校與當地松口公學合并,稱松口公學,該校女生亦并入松口公學就讀,創梅州男女學生同校學習之先例。1921年,省立梅州中學開始招收女生。此后,不少中小學校也開始同時招收男女學生。從此,梅州女子都有了上學機會。
1922年,原梅縣廣益女子小學校正式命名為“私立廣益女子中學”。廣益女中是梅州第一間女子中學,并實行“六三三”制,設初中三級,附設高中一年級。是年,該校有學生120名,課程設置大體與普通中學相同,但尤為重視英語教學。
1931年,梅縣計有女子學校6間,其中中學2間,學生111名;小學4間,學生673名。
在此期間,女子中等專業學校也開始舉辦。1913年,梅縣懿德女校與崇實女校合并,改名為“梅縣縣立女子師范學校”,但因連年內戰,教育經費匱乏,梅縣縣立女師雖建立6年,未能招收師范生,實為女子小學,直至1919年(民國八年),才開始招收師范學生。1929年,該校改為“縣立女子中學”,但仍設師范班及附屬小學。時任該校校長的黃春英為恢復女子師范學校而奔走呼號,聯絡海內外校友,廣為集資,建起新校舍,修筑新校道(現梅城培風路),并針對其時小學教師奇缺的情況,提出“要為各縣提供師資”的計劃,想方設法充實學校師資,提高教學質量,終于在1936年爭取將學校由縣立改為省立,并改名為“梅州女子師范學校”。此后,該校先后設立了“鄉村師范班”(二年制)、普師科(三年制)、簡易師范科(四年制)、幼稚師范科(二年制)、簡易師范班(三年制)等班級。其規模最大時,有23個班,在學學生900多人,成為全地區中等學校之冠。
另一方面,女子職業學校也開始興辦。1924年,原梅縣縣立女師教員楊恒昭在梅城開辦“恒業女子職業學校”,教授裁縫、編織、刺繡等手工藝術兼學文化。1941年,梅縣第一區區立女子小學(原嘉善女校)改為“縣立女子初級職業學校”。該校除教授一般中學相同課程外,另設縫紉、編織、刺繡等課程。平遠縣也于1943年舉辦職業學校家政班。除此之外,各女校還經常舉辦婦女工藝傳習班,為梅州婦女學文化,走上社會創造條件。
1912年,梅州地區唯一的盲人學校——心光女子學校在梅縣黃塘開辦。該校是由德濟醫院德籍助產士赫求光(女)創辦,意旨是:務使盲女畢業后有一技之長,自食其力。因這間女校專收盲女,1938年改名為“心光盲女院”。該院初期收養盲童女20多名。至1940年,收養盲女增至68人,設有幼稚班、三年級、五年級和手藝班,所有盲女均分別編班上課,主要有國語、算術、寫字、神詩等課程,同時進行手工技藝的指導,每天授課7節,8年或10年修完全部課程畢業。
雖然女校在不斷發展,但對梅州廣大婦女來說,猶如杯水車薪,就當時在學學生而言,女學生所占比例也極小。1932年興寧縣統計,全縣有女子小學生1615名,占該縣小學生的5.5%;女中學生23名,占該縣中學生的2%。迨至1942年,女子教育最為發達的梅縣,也僅有女中學生1313名(包括師范及職校學生),為該縣中學生的14%。
(余秀云)